彩神V在线登录|首頁(歡迎您)

信息发布  |  OA系统  |  
英语组(巾帼文明岗)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工之家 > 自身建设 > 文明班组网上行 > 英语组(巾帼文明岗) > 正文
在线教育大环境下的“减负”初探
发布日期:2020-01-23    作者:彩神V在线登录   

教育“减负”,是长期以来国家层面一直重点关注的基础教育核心问题。2018年12月,教育部就印发了《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》,明确引导了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,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性。2020年,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,课堂从线下搬到了线上。借助信息科技,在困难时期为家校之间架起了看不见的沟通桥梁,但信息输入的爆发式增长和新型上课模式产生的学习成本,让老师、家长、学生均感到“压力山大”。为此,教育部于3月6日发文,提出“不得强行要求学生‘打卡’、上传学习视频”等要求,是进一步贯彻“减负”精神的体现。从在线教学开始的第一天起,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为家长“减负”、为老师“减负”、为学生“减负”。  

一、为家长“减负”  

1)重新制定微信群规、信息技术避免“接龙”刷屏  

时间回到2月中旬,是疫情的爆发阶段也是如何开展线上教学的摸索阶段。每天要接收和发布大量信息,家长群渐渐出现因信息不对称、不理解而产生的负面情绪;部分焦虑的家长还会转发未经证实的疫情信息。对此,我制定了特殊时期的特殊群规,进行群内“净化”处理,要求:1. 群内请勿转发其他群或朋友圈内容,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情绪;2. 无特殊要求请勿回复“收到、已完成、谢谢”等接龙字样,便于更多家长查阅消息。群规制定后,家长们都能很好地遵守,形成班主任单向发布信息、家长单向接收的模式,群内逐渐变得有序。  

2)允许学生加入家长群、让“神兽”学着自我管理  

为了迎接开学,各学科的任务布置接踵而至。家长因为不是整个教与学环节中的参与主体,往往对学科老师在群内布置的任务产生理解偏差,又或是因为自身工作原因无暇顾及群内消息。所以,我允许学生以“实名+手机号”的形式加入家长群。我认为家长需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,而不是在此次疫情期间甚至是疫情结束依旧扮演“二传手”加“服务员”的角色。学生应该学会承担自己分内责任,在家长的引导下学着自我管理。学生不是整个环节的旁观者,父母和老师看似好心的包办,其实是为“小神兽”们“变壮变胖”提供了“土壤”。

二、为老师“减负”  

1) 发挥团队优势、合理安排分工  

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,工作中发挥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必定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。整个备课组采用抱团加分工的方式,共同打造每一节精致网课。备课组每一个成员认领一项工作,汇总后的讲义再由大家共同优化,“精修”课件中出现的瑕疵。每天上课前、下课后,组内都会进行短暂的交流,确认每天的上课进度,细化到课堂教学步骤和课后作业布置的统一。团队合力,倾情投入,极大程度上缓解了老师备课磨课的压力,减轻了老师批改讲评作业的负担。  

2)乐于奉献、发挥特长,当好团队里的“金牌客服”  

在线网课的顺利进行,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。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我,主动与同事分享在线网课过程中的信息化小技巧。帮助同事提供网络优化建议、推荐易上手的教学平台和教学工具、提前或事后整理好教学资料。我还录制相关软件使用教程,用音视频的形式和大家分享好的经验做法。在为大家提供帮助的过程中,同事们都开玩笑地把我称作团队里的“金牌客服”。  

三、为学生“减负”  

1)每日做好“三个一”工作  

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,能大幅降低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的负担。对于目前的在线学习模式,学生在上交作业环节时我要求每日做到“三个一”,即把作业分成三类:一类是无需上传的作业,往往是基础复习类题型;一类是朗读作业,需上传但无需打卡,保持学生的朗读状态;一类是需上传作业,每日控制做作业总量,每次至多只能上传两张照片,由老师批改。每日的重点作业会随着课程推进进行切换,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项作业。  

2)建立学习内部小组、每日答疑关注每位学生  

在线课堂的优势是线下课堂所不具备的,然而在线课堂也存在无法同时全面关注所有学生的弊端。视频会议或直播课程只能在单位时间关注到部分学生,有时为了进度的推进会忽视班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。所以,我利用软件平台的功能,建立了班级内部学习小组,按一周五天分成五组,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组内机动性调整。每天下午利用20分钟时间召开视频会议,以小组的形式梳理答疑学生存在的问题,更能聚焦个体学生的问题,从而做到关注个性化差异。这样的模式以后也会回归到线下,并在学生之间形成互助机制,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。  

在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,如何真正做好学生、家长和老师的“减负”、“增效”,拥抱新型教育模式,是需要触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句口号上。我们应当发挥自身优势、借助团队力量,多积累、勤反思,用创新的思维与模式,共同做好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小变化、大课题。

分享到:
相关信息